“建成景区后,这是人气最旺的一年。”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(以下简称红嫂家乡旅游区)副总经理闫纪锁认为,十几年“守红”创新,带来一朝“泼天富贵”,这是机遇也是挑战。近日,他总是身着正装,却脚踏休闲鞋示人,“一天要走几万步,穿皮鞋根本受不了。”
人流量同比增长超300%,客单价更高的散客比例由约三成上涨至约六成……数据显示,国庆以来,沉浸式红色演艺“三部曲”带火了坐落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红嫂家乡旅游区,带来景区搜索量、咨询量、人流量暴增。
对常山庄这样的小山村来说,当“大流量”真正到来,不仅需要“接住”,更考验如何“接稳”的真功夫。记者深入马牧池乡,希望得到一些对乡村游主体的经验与启示。
记者采访时虽非周末,仍见有源源不断的研学队伍走进景区。
过去——
“爆红”背后是坚持守红创新
“今年的这一波流量,刚开始确实是因‘网红’打卡而起。”闫纪锁说。
地域出圈,乡村留客,短视频时代为众多乡村游主体提供了新的走红路径。《抖音2024乡村文旅数据报告》显示,过去一年,抖音平台累计生产乡村内容数超4.59亿个,新增乡村内容播放量近2.8万亿次。
流量下沉乡村,在数据里得到客观见证,红嫂家乡旅游区通过文旅项目不断推陈出新,成为“幸运儿”之一。据了解,景区推出的《重走支前路》等项目,其突出“沉浸式”实景体验的定位,与短视频生产常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完美贴合,为快速传播提供了优势。
闫纪锁接受采访。
“建成景区的十几年来,这是人气最旺的一年。”闫纪锁说,2007年,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、拥军支前的电视剧《沂蒙》拍摄选址,从沂蒙山区6个县200多个村庄中选择了常山庄——一是这里处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中心,红色文化底蕴浓厚,二是这里保有沂蒙老区建筑的原始风貌。
红嫂纪念碑。
此后,沂南县决定在此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,并以常山庄村为中心,同步将周边10余个村进行打造提升,建成了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。旧村搬迁后,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老房子“修旧如旧”。保留老派建筑与战时遗迹,为景区吃上“文旅饭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走进景区,斑驳的石墙与幽深的石板巷无不透露着浓郁的古村气质,百年前的战争印记在这儿从未被磨灭。但换个角度看,十几年的运维中,承担开发建设工作的界湖镇南村社区倍感压力。
“文旅饭”尚未成熟,大部分要靠剧组场地费和团队研学费维持收入,维持旧址原始风貌成本也在逐年增大。“就拿以‘干插墙’(一种沂蒙传统的建筑方法)修葺老房子来说,周围技艺精湛的匠人越来越少,人工费水涨船高。”闫纪锁说,小账连大账,但从沂南县委县政府到村办企业,再到景区上下,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性为基本原则,寻找更多发展机遇。
“守红”而创新。2021年,在各级支持下,红嫂家乡旅游区成立沂蒙四季艺术团,推出了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”项目《沂蒙四季》,项目由山村剧场和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两部分组成。
沂蒙四季艺术团团长尤立万介绍,山村剧场采用古希腊剧场依山而建的结构座椅为实木,观众脚下种植了草坪,铺设了原始碎石块。当回归自然的环形看台与精彩的红色演绎,碰上现代化的声、光、电效果,将震撼与感动带给每位游客。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以“小切口”切入,在旧时院落里,村民演员献上《跟着共产党走》《妇救会》《战地医院》等充满生活质感的红色故事,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新理念、新内涵、新玩法。
沉浸式小戏小剧。
“《沂蒙四季》带动景区流量再上新台阶,在去年沉浸式情景小院火了之后,景区拓展思路和场景,打造了更多游客亲身参与体验为主的项目,并融合演艺和戏剧情节。”闫纪锁说,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,变成了演员,更变成了互联网上的传播者,为景区流量“再添一把火”。
现在——
接稳流量是“长红”基础
十几年“苦功”,带来一朝“泼天富贵”。在闫纪锁看来,这是机遇也是挑战,“能否应对好流量,在忙碌中保障每位游客的体验感至关重要,也决定了景区是否能‘长红’。”
沂南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县里成立专班,统筹调度文旅、公安、网信、交通、卫健等保障部门,消防、医疗、应急等现场办公。景区所在的马牧池乡还组织了上百名志愿者,设置茶水点,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茶水等。
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项目。
在做好安保、后勤等基础保障措施外,每个项目的最佳参与人数也需要精准把控。“景区游客可以凭一张通票参与体验所有项目。比方说这个项目的最大承载量是3000人,以往购票人数达不到这个量,就无需考虑怎么‘取舍’的问题。”闫纪锁说,但现在景区须要综合考虑,尽量不让奔着项目而来的游客扫兴,又不能以影响体验为代价,两种诉求之间是否存在最科学的平衡点?这需要管理层不断摸清实际情况,随时进行动态调整。
以亲身体验换取感同身受,扮成游客参与项目,成了闫纪锁的日常事务之一。“我有时候在队首,有时候在队尾,有时故意走快些或走慢些,从不同的角度判断人数是否合理,以及了解项目设计的合理和科学性,及时作出优化。”
另一方面,守住历史严肃性的底线,避免过度商业娱乐化,也是红色旅游“长红”的必要因素。
“网上有一部分声音,某些项目取材自抗战电视剧的桥段,但事实上不完全是。”闫纪锁说,在这片热土,无论是民间口口相传还是史料记载,都渗透着那个年代的红色印记。所以与其说是还原剧情,不如说是与影视剧一样,都基于真实历史而打造。
历史不会说谎,而每个新项目创作后,沂南县委县政府都会通过专门人员,参与真实性的把关。“我们打造这个项目的初衷,是‘让文化留住游客,让游客带走文化’,未来在创作项目的同时更加尊重历史,尊重规律,避免过度娱乐化。”闫纪锁表示。
同时正在进行优化的,还有景区工作人员结构,尤其是npc(游戏中一种角色类型,指非玩家角色)扮演者。出于搭建沉浸式场景体验需要,需要人手较多。“会出现npc角色不够的情况吗?”记者问。
“暂时没有,但我们的大多数工作人员是需要并且有能力身兼数职的。”闫纪锁答。“爆火”后,各个项目之间时间安排更加紧凑,原本的小院演出,有时也会被调整到承载量更大的山村剧场舞台上。沂蒙四季艺术团演员祖浩最近有了“多重身份”,在小院或舞台演出完毕后,他会赶在下一个项目开始前,换好衣服,整理好状态,以最快速度成为新的“角色”。在他看来,忙碌且充实。
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关键在留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祖浩出生于2002年,表演系科班毕业,沂南本地人。“有更多专业优秀的年轻演员愿意留在家乡,愿意加入到队伍中,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,也是我们把项目打磨得越来越出彩的底气。”闫纪锁说。
村民演员队伍。
未来——
探索更多利益联结机制
谈到身兼数职,闫纪锁提到一个管理理念,即大力培养综合服务的“多面手”。“不管应聘什么岗位,哪怕是财务工作,我们也会培训其熟记导游词,主要希望员工都能熟知这里的历史背景,随时可以为游客介绍。”
景区有本地用人偏好,这里的原住民也在积极加入。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,不只是演员,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工作人员中,相当一大部分是来自附近村庄的群众,他们说着淳朴的乡音,为古村落再添一份质朴亲和。
“群众景区务工当职员、土地入股当社员、穿上戏服当演员、售卖产品当店员。”马牧池乡人大副主席王文静介绍,在红色旅游引领下,马牧池乡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,形成群众的“一区带四员”的旅游富民“常山庄模式”。
近年来,通过逐渐完善“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”,该乡镇推动村企要素整合、资源聚合、产业联合,村民深度融入发展大局,成为红色旅游的参与者、受益者。
67岁村民李祥志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支起水果摊,售卖自家种的苹果、柿子、板栗等。“我们马牧池的柿子是很有名的。”他不时向游客做着推介,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收入。
李祥志售卖自家农产品。
李祥志的老伴则在景区当环卫工。常山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光介绍,村中成立了沂南红嫂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,除为红嫂家乡旅游区提供接待服务、群演服务外,还发展起农产品销售、农业观光等项目。2023年,入股村民每股利润达2300元,预计2024年每股利润达3000元。
常山庄村村貌。
李光说,还有村民顺势开起农家乐、民宿等,当地的剪纸、面塑、柳编等非遗项目也走进景区,乘着红色旅游发展的东风,常山庄人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。时间流淌,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与马牧池乡,正在这片沂蒙腹地上形成愈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。
正因如此,闫纪锁对景区未来流量承载能力较为乐观:“如果现在安排一位村民演npc中的伪军,穿上戏服,他就会知道把帽子歪戴,因为有群演基础,或者见过身边人当群演。”
充足的人力资源给了景区莫大的底气。他认为,未来流量随时可能眷顾,立足目前的软硬件基础,景区应对时会多出更多从容。
而对于未来,马牧池乡与红嫂家乡旅游区仍然目标一致,携手共进。“我们将立足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,优化体验场景,发挥文旅赋能作用,共享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成果。”王文静说。
(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尹君 王萌 刘千 )